• 拼   音

    [ yuǎn jiàn zhuó shí ]
  • 释   义

    有远大的眼光和高明的见解。

  • 出   处

    明 焦靖《玉堂丛话 调护》:“解缙之才,有类东方朔,然远见卓识,朔不及也。”

  • 例   句

    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,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。(毛泽东《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》)

  • 近义词

    真知灼见

  • 反义词

    一家之言一孔之见门户之见

  • 用   法

    联合式;作主语、定语、宾语;含褒义

  • 正   音

    卓,不能读作“dào”。

  • 繁   体

    遠見卓識

远见卓识相关查询

远见卓识成语接龙

  1. 识途老马:老马认识路。比喻对某种事物十分熟悉的人。
  2. 识文断字:识字。指有一点文化知识。
  3. 识明智审:识见明敏,智虑周详。
  4. 识时达变:认清时势,通达权变。
  5. 识时达务:认清时势,通达事务。
  6. 识时通变:认清时势,通达权变。同“识时达变”。
  7. 识涂老马:老马认识路。比喻对某种事物十分熟悉的人。同“识途老马”。
  8. 识变从宜:指认识事物的变化,灵活地处理问题。
  9. 识微见几: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认识和察见事物的本质和发展。
  10. 识才尊贤:能识别并尊重有才能的人。
  11. 识礼知书:懂得礼仪,熟知诗书。
  12. 识微知著: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。
  13. 识文谈字:知晓文字。
  14. 识字知书:指有文化知识。
  15. 识微见远: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远景。
  16. 识荆恨晚:遗憾自己与某人特别是知己或有才能的人相识太晚了
  17. 识多才广:识:知识,见识。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
  18. 识昧高卑:识:见识;昧:昏暗。不懂得高下尊卑

远见卓识的意思有远大的眼光和高明的见解。

远见卓识类似的成语

  • 不学无识

    不学无识[ bù xué wú shí ]

    解释:指没有学问,缺乏见识。

    出处:宋·叶適《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》:“大理少卿朱斐对上,指大理寺为诏狱。公论‘斐不自知职业何事,不学无识’,竟罢斐。”

  • 短见薄识

    短见薄识[ duǎn jiàn bó shí ]

    解释:指见识短浅。

    出处:元·无名氏《马陵道》楔子:“庞涓久后得地呵!此人是个短见薄识、绝恩绝义的人。”

  • 多见广识

    多见广识[ duō jiàn guǎng shí ]

    解释:见闻多,知识广。

    出处:《水浒传》第七四回:“话说这一篇诗,单道着燕青。他虽是三十六星之末,果然机巧心灵,多见广识,了身达命,都强似那三十五个。”

  • 反眼不识

    反眼不识[ fǎn yǎn bù shí ]

    解释:翻脸不认人。

    出处:唐·韩愈《柳子厚墓志铭》:“一旦临小利害,仅如毛发比,反眼若不相识。”

  • 有识之士

    有识之士[ yǒu shí zhī shì ]

    解释:具有才能和远见卓识的人。

    出处:汉·刘向《说苑·善说》:“天下有识之士,无不为足下寒心酸鼻者,千秋万岁之后,庙堂必不血食矣。”

  • 目光短浅

    目光短浅[ mù guāng duǎn qiǎn ]

    解释:缺乏远见卓识的、只顾眼前利益的性质或状态

    出处:周克芹《许茂和他的女儿们》第一章:“这位精明的庄稼人思前想后,竟得出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结论。”

  • 坐知千里

    坐知千里[ zuò zhī qiān lǐ ]

    解释:坐在屋里而知晓千里之外的事情。形容具有远见卓识

    出处:南朝·梁·任乧《奏弹曹景宗文》:“光武命将,坐知千里。”

  • 卓识远见

    卓识远见[ zhuó shí yuǎn jiàn ]

    解释:卓:高超;识:见识。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

    出处:邓小平《发展中日关系要看得远些》:“去年我们两国领导人在东京作出了一个具有卓识远见的决策,就是把中日关系放在长远的角度来考虑,来发展。”

  • 哀哀父母

    哀哀父母[ āi āi fù mǔ ]

    解释:可哀呀可哀,我的父母啊!原指古时在暴政下人民终年在外服劳役,对父母病痛、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。

    出处:《诗经·小雅·蓼莪》:“蓼蓼者莪,匪莪伊蒿,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。”

  • 哀梨蒸食

    哀梨蒸食[ āi lí zhēng shí ]

    解释:将哀梨蒸着吃。比喻不识货。糊里糊涂地糟蹋好东西。

    出处: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轻诋》:“桓南郡每见人不快,辄嗔曰:‘君得哀家梨,当复不蒸食不?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