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拼   音

    [ bó wén qiáng zhì ]
  • 释   义

    闻:见闻。形容知识丰富,记忆力强。

  • 出   处

    《荀子·解蔽》:“博闻强志,不合王制,君子贱之。”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博闻强识而让,敦善行而不怠,谓之君子。”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博闻强志,明于治乱,娴于辞令。”

  • 例   句

    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位博闻强识的学者。

  • 近义词

    博古通今博学多才博览群书

  • 反义词

    不学无术孤陋寡闻

  • 用   法

    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称颂人

  • 正   音

    强,不能读作“jiànɡ”。

  • 繁   体

    博聞強識

博闻强识成语典故

三国时期,魏文帝曹丕自幼天资聪颖,下笔成章,博闻强识,才艺兼备。8岁时就能写文章,他的诗词歌赋文笔清新流畅。《典论》中的《论文》一篇是我国文学批判史上杰出作品。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,公元220年他废汉自立为皇帝。详情>>

博闻强识相关查询

博闻强识成语接龙

  1. 识途老马:老马认识路。比喻对某种事物十分熟悉的人。
  2. 识文断字:识字。指有一点文化知识。
  3. 识明智审:识见明敏,智虑周详。
  4. 识时达变:认清时势,通达权变。
  5. 识时达务:认清时势,通达事务。
  6. 识时通变:认清时势,通达权变。同“识时达变”。
  7. 识涂老马:老马认识路。比喻对某种事物十分熟悉的人。同“识途老马”。
  8. 识变从宜:指认识事物的变化,灵活地处理问题。
  9. 识微见几: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认识和察见事物的本质和发展。
  10. 识才尊贤:能识别并尊重有才能的人。
  11. 识礼知书:懂得礼仪,熟知诗书。
  12. 识微知著: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。
  13. 识文谈字:知晓文字。
  14. 识字知书:指有文化知识。
  15. 识微见远: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远景。
  16. 识荆恨晚:遗憾自己与某人特别是知己或有才能的人相识太晚了
  17. 识多才广:识:知识,见识。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
  18. 识昧高卑:识:见识;昧:昏暗。不懂得高下尊卑

博闻强识的意思闻:见闻。形容知识丰富,记忆力强。

博闻强识类似的成语

  • 博闻多识

    博闻多识[ bó wén duō shí ]

    解释:博:广博;闻:见闻;识:学识。知识丰富,见闻广博。

    出处:《魏书·李业兴传》:“博闻多识,万门千户,所宜访询。”

  • 不学无识

    不学无识[ bù xué wú shí ]

    解释:指没有学问,缺乏见识。

    出处:宋·叶適《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》:“大理少卿朱斐对上,指大理寺为诏狱。公论‘斐不自知职业何事,不学无识’,竟罢斐。”

  • 短见薄识

    短见薄识[ duǎn jiàn bó shí ]

    解释:指见识短浅。

    出处:元·无名氏《马陵道》楔子:“庞涓久后得地呵!此人是个短见薄识、绝恩绝义的人。”

  • 多见广识

    多见广识[ duō jiàn guǎng shí ]

    解释:见闻多,知识广。

    出处:《水浒传》第七四回:“话说这一篇诗,单道着燕青。他虽是三十六星之末,果然机巧心灵,多见广识,了身达命,都强似那三十五个。”

  • 反眼不识

    反眼不识[ fǎn yǎn bù shí ]

    解释:翻脸不认人。

    出处:唐·韩愈《柳子厚墓志铭》:“一旦临小利害,仅如毛发比,反眼若不相识。”

  • 凡才浅识

    凡才浅识[ fán cái qiǎn shí ]

    解释:才能平庸,识见肤浅。

    出处:清·陈用光《上翁学士书》:“用光凡才浅识,无所比数。”

  • 强识博闻

    强识博闻[ qiǎng shí bó wén ]

    解释:指记忆力强,见闻广博。同“强记博闻”。

    出处:清·梁章钜《归田琐记·寿序》:“生平无他嗜好,以著述为性命,强识博闻,达于国家掌故。”

  • 钻坚研微

    钻坚研微[ zuàn jiān yán wēi ]

    解释:钻研艰深精妙的学问。

    出处:《晋书·虞喜传》:“博闻强识,钻坚研微,有弗及之勤。”

  • 哀哀父母

    哀哀父母[ āi āi fù mǔ ]

    解释:可哀呀可哀,我的父母啊!原指古时在暴政下人民终年在外服劳役,对父母病痛、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。

    出处:《诗经·小雅·蓼莪》:“蓼蓼者莪,匪莪伊蒿,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。”

  • 哀梨蒸食

    哀梨蒸食[ āi lí zhēng shí ]

    解释:将哀梨蒸着吃。比喻不识货。糊里糊涂地糟蹋好东西。

    出处: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轻诋》:“桓南郡每见人不快,辄嗔曰:‘君得哀家梨,当复不蒸食不?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