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拼   音

    [ fú fǎ shòu zhū ]
  • 释   义

    伏法:由于违法而受处死刑;诛:杀死。犯法被杀。

  • 出   处

    汉·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假令仆伏法受诛,若九牛一毛,与蝼蚁何以异?”

  • 用   法

    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案件等

  • 繁   体

    伏灋受誅

伏法受诛相关查询

伏法受诛成语接龙

  1. 诛锄异己:指消灭和清除在政治上反对自己或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。
  2. 诛求无厌:诛求:需索。指勒索诈取没完没了。
  3. 诛求无已:诛求:需索;已:停止。指勒索诈取没完没了。
  4. 诛心之论:诛:惩罚。指不问罪行,只根据其用心以认定罪状。也指揭穿动机的评论。
  5. 诛暴讨逆:诛:讨伐。讨伐凶暴、叛逆之人。
  6. 诛尽杀绝:诛;斩。杀得一个不留。
  7. 诛求不已:指勒索,强取没完没了。同“诛求无已”。
  8. 诛求无度:敛取、需索财贿没有限度。
  9. 诛故贳误:指严惩故意犯罪的人,宽赦无意中犯错误的人。
  10. 诛不避贵:诛:惩罚。惩办罪行不避忌权贵。法令面前贵贱平等
  11. 诛心之律:诛心:凭推究别人动机来判定罪名。指揭穿别人动机的批评和深刻的评论
  12. 诛意之法:诛:惩罚,责备。以意图和动机论罪,不问实际结果如何。也指深刻的议论
  13. 诛求无时:诛求:苛求。勒索。不断地进行勒索,没有满足的时候
  14. 诛一警百:诛:杀戮,处罚。杀戮或处罚一个来警诫众人
  15. 诛凶讨逆:诛:讨伐。讨伐凶暴、叛逆之人
  16. 诛凶殄逆:诛:讨伐。讨伐凶暴、叛逆之人

伏法受诛的意思伏法:由于违法而受处死刑;诛:杀死。犯法被杀。

伏法受诛类似的成语

  • 斧钺之诛

    斧钺之诛[ fǔ yuè zhī zhū ]

    解释:钺:古代兵器,像大斧;诛:杀戮,杀死。用斧、钺杀人的刑罚。泛指死刑。

    出处:《庄子·至乐》:“庄子之楚,见空髑髅髐然有形,撽以马捶,因而问之曰:‘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?将子有亡国之事、斧钺之诛而此乎?’”

  • 九牛一毫

    九牛一毫[ jiǔ niú yī háo ]

    解释: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。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,微不足道。

    出处:汉·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假令仆伏法受诛,若九牛亡一毛,与蝼蚁何以异?”

  • 死有余诛

    死有余诛[ sǐ yǒu yú zhū ]

    解释:犹死有余辜。形容罪大恶极,即使处死刑也抵偿不了他的罪恶。

    出处:宋·苏轼《谢除两职守礼部尚书表》:“臣等虽三尺之喙,日诵五车之书,反不如医卜执技之流、簿书奔走之吏,其为尸素,死有余诛。”

  • 罪不容诛

    罪不容诛[ zuì bù róng zhū ]

    解释:诛:把罪人杀死。罪恶极大,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。

    出处:《汉书·游侠传序》:“况于郭解之伦,以匹夫之细,窃杀生之权,其罪已不容诛矣。”

  • 罪不胜诛

    罪不胜诛[ zuì bù shèng zhū ]

    解释:指罪大恶极,处死犹不足抵偿。

    出处:明·沈德符《野获编·词林·鼎甲常为庶常》:“以上见各家记述中者,什仅得一二。修史之卤莽,罪不胜诛矣。”

  • 笔伐口诛

    笔伐口诛[ bǐ fá kǒu zhū ]

    解释:伐:声讨,攻打;诛:痛斥,责罚。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。

    出处:明·汪廷讷《三祝记·同谪》:“他捐廉弃耻,向权门富贵贪求,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,垄上璠间识者羞。

  • 九牛一毛

    九牛一毛[ jiǔ niú yī máo ]

    解释: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。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,微不足道。

    出处:汉·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假令仆伏法受诛,若九牛亡一毛,与蝼蚁何以异?”

  • 萧斧之诛

    萧斧之诛[ xiāo fǔ zhī zhū ]

    解释:萧斧:行刑的斧钺;诛:杀戮。受到斧钺的诛杀。形容人罪大恶极

    出处:唐·孔颍达《春秋正义序》:“一字之嘉,有同华衮之赠;一言所黜,无异萧斧之诛。”

  • 哀哀父母

    哀哀父母[ āi āi fù mǔ ]

    解释:可哀呀可哀,我的父母啊!原指古时在暴政下人民终年在外服劳役,对父母病痛、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。

    出处:《诗经·小雅·蓼莪》:“蓼蓼者莪,匪莪伊蒿,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。”

  • 哀梨蒸食

    哀梨蒸食[ āi lí zhēng shí ]

    解释:将哀梨蒸着吃。比喻不识货。糊里糊涂地糟蹋好东西。

    出处: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轻诋》:“桓南郡每见人不快,辄嗔曰:‘君得哀家梨,当复不蒸食不?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