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拼   音

    [ yī dòng bù rú yī jìng ]
  • 释   义

    没有把握或无益的事,还是不做为好。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。

  • 出   处

    宋·张端义《贵耳集》卷上:“孝守幸天竺及灵隐,有僧辉相随。见飞来峰,问辉曰:‘既是飞来,如何不飞去?’对曰:‘一动不如一静。’”

  • 例   句

    老舍《避暑》:“一动不如一静,心静自然凉。”

  • 近义词

    以静制动

  • 反义词

    实事求是

  • 用   法

    作谓语、分句;指静观事态

  • 繁   体

    一動不如一静

一动不如一静成语典故

南宋时期,宋孝宗到西湖游玩看到飞来峰就问随他游玩的和尚僧端其由来,僧端把当年印度僧人验证飞来峰原本是西天灵鹫山的典故说了一遍。孝宗问为什么不再飞走呢?僧端非常巧妙地回答道:“谚语不是有‘一动不如一静’吗?”孝宗认为言之有理。详情>>

一动不如一静相关查询

一动不如一静成语接龙

  1. 静观默察:不动声色,仔细观察。
  2. 静极思动:指生活平静到了极点,就希望有所改变。亦指事物的静止状态达到极点,便会向动的方向转化。
  3. 静影沉璧:平静的月影映在水底,好似沉下的一块玉。
  4. 静言令色:静:安静;令:和善。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来迷惑他人。
  5. 静言庸违:语言善巧而行动乖违。犹言口是行非。
  6. 静水流深:静水:象征着为人处世不张扬,态度柔和;流深:意味着胸中自有万千丘壑,真的是很有想法、很有内容。静水流深的真正含义恰可比喻为做人的态度:洞察一切却不被矛盾束缚,不被欲望捆绑,这样就能拥有和谐的生命,拥有长久的快乐,拥有真正的自由。
  7. 静能生慧:在平静安逸之中增长智慧。
  8. 静中思动:静:平静,静止;动:变动。指在生活平静中希望有所改变。也指事物的静止状态达到极点就会向动的方向转化

一动不如一静的意思没有把握或无益的事,还是不做为好。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。

一动不如一静类似的成语

  • 耳闻不如目见

    耳闻不如目见[ ěr wén bù rú mù jiàn ]

    解释: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。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。

    出处:汉·刘向《说苑·政理》:“夫耳闻之,不如目见之;目见之,不如足践之。”

  • 灵机一动

    灵机一动[ líng jī yī dòng ]

    解释:急忙中转了一下念头(多指临时想出了一个办法)。

    出处: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四卷:“俄延了半响,忽然灵机一动,心中悟将过来。”

  • 一举一动

    一举一动[ yī jǔ yī dòng ]

    解释:指人的每一个动作。

    出处: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七十四回:“可见古人一举一动,莫不令人归于正道,就是游戏之中,也都寓著劝世之意。”

  • 耳闻不如面见

    耳闻不如面见[ ěr wén bù rú miàn jiàn ]

    解释: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。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。

    出处:汉·刘向《说苑·政理》:“夫耳闻之,不如目见之;目见之,不如足践之。”

  • 一动不动

    一动不动[ yī dòng bù dòng ]

    解释:指静止不动或懒得活动

    出处:王朔《浮出海面》:“我继续一动不动地凝视他们,这对可怜的情人实在无法保持冷静,松开嘴,忿忿地起身走了。”

  • 俯仰于人

    俯仰于人[ fǔ yǎng yú rén ]

    解释:俯仰:低头和抬头,泛指一举一动。形容一举一动都随人摆布

    出处:明·焦竑《玉堂丛语·宠遇》:“平生诗文甚多,不能俯仰于人,故能不显云。”

  • 歌舞太平

    歌舞太平[ gē wǔ tài píng ]

    解释:边歌边舞,庆祝太平。指粉饰太平

    出处:《南齐书·陈显达传》:“须享尘一静,西迎大驾,歌舞太平,不亦佳哉!”

  • 一言一动

    一言一动[ yī yán yī dòng ]

    解释:一句话和一个行动。也指每句话和每一个行动

    出处:朱自清《山野掇拾》:“他们于一言一动之征,一沙一石之细,都不轻轻放过。”

  • 哀哀父母

    哀哀父母[ āi āi fù mǔ ]

    解释:可哀呀可哀,我的父母啊!原指古时在暴政下人民终年在外服劳役,对父母病痛、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。

    出处:《诗经·小雅·蓼莪》:“蓼蓼者莪,匪莪伊蒿,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。”

  • 哀梨蒸食

    哀梨蒸食[ āi lí zhēng shí ]

    解释:将哀梨蒸着吃。比喻不识货。糊里糊涂地糟蹋好东西。

    出处: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轻诋》:“桓南郡每见人不快,辄嗔曰:‘君得哀家梨,当复不蒸食不?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