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拼   音

    [ yuán yuán běn běn ]
  • 释   义

    从头到尾按原来的样子。指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,一点不漏。

  • 出   处

    汉·班固《西都赋》:“元元本本,殚见洽闻。”

  • 例   句

    差官便抢上一步,把这事情原原本本详陈一遍。(清·李宝嘉《文明小史》第十二回)

  • 近义词

    有头有尾

  • 反义词

    有头无尾东鳞西爪

  • 用   法

    联合式;作定语、状语;含褒义

原原本本相关查询

原原本本成语接龙

  1. 本末倒置:本:树根;末:树梢;置:放。比喻把主次、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。
  2. 本同末异:本:本原。末:末流。比喻事物同一本原,而派生出来的末流则有所不同。
  3. 本相毕露:原形完全显露了出来。
  4. 本小利微:微:薄。本钱小,利润薄。指买卖很小,得利不多。
  5. 本性难移:移:改变。本质难于改变。
  6. 本来面目:原为佛家语,指人的本性。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。
  7. 本乡本土:指本地,家乡。
  8. 本支百世:指子孙昌盛,百代不衰。
  9. 本枝百世:指子孙昌盛,百代不衰。
  10. 本固邦宁:指人民安居乐业则国家太平。
  11. 本末源流:源:水源。流:从水源向下游流去的水。比喻事物的主次、始末、先后。
  12. 本同末离:本旨相同而途径不同。
  13. 本位主义:为自己所在的小单位打算而不顾整体利益的思想作风
  14. 本本主义:盲目地照搬书本或僵硬地凭上级指示办事,是一种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作风
  15. 本本分分:守本分,不越轨
  16. 本盛末荣:本:指树根;末;指树梢;荣:草木茂盛。树根发达,枝叶才能繁茂。指对待事物要看重根本
  17. 本本源源:本本:根本;源源:源头。多指事物的根源和本相
  18. 本固枝荣:主干强固,枝叶才能茂盛。比喻事物的基础巩固了,其他部分才能发展

原原本本的意思从头到尾按原来的样子。指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,一点不漏。

原原本本类似的成语

  • 除恶务本

    除恶务本[ chú è wù běn ]

    解释:铲除恶势力,必须杜绝根本。

    出处:《书·泰誓下》:“树德务滋,除恶务本。”蔡沈集传:“去恶则务绝根本。”

  • 还元返本

    还元返本[ huán yuán fǎn běn ]

    解释:回复到事物的本来形态。同“还原反本”。

    出处:宋·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第56卷:“土能藏木金水火,而土自亦归于土,故墓亦在辰土,是谓还元返本,归根复命之道。”

  • 较武论文

    较武论文[ jiào wǔ lùn wén ]

    解释:较:比较,评论。评论武艺,谈论文章。

    出处: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四十七回:“此书讲道学,筹经济谈天测地,较武论文,无不原原本本,穷极要妙,此其本领之大也。”

  • 一根一板

    一根一板[ yī gēn yī bǎn ]

    解释:方言。原原本本,一五一十。

  • 原原委委

    原原委委[ yuán yuán wěi wěi ]

    解释:原原本本。

    出处: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九:“且说这段故事出在那个地方,甚么人家,怎的起头,怎的了结?看官不要性急,待小子原原委委说来。”

  • 蛛丝马迹

    蛛丝马迹[ zhū sī mǎ jì ]

    解释: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,从马蹄的印子可以查出马的去向。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。

    出处:清·王家贲《别雅序》:“大开通同转假之门,泛滥浩博,几凝天下无字不可通用,而实则蛛丝马迹,原原本本,具在古书。”

  • 通首至尾

    通首至尾[ tōng shǒu zhì wěi ]

    解释:从开始到结尾。犹言原原本本。

    出处:清·李百川《绿野仙踪》第83回:“蕙娘将前前后后,通首至尾,说了一遍。”

  • 掂梢折本

    掂梢折本[ diān shāo shé běn ]

    解释:垫钱亏本。梢,钱的市语。

    出处:明·贾仲名《对玉梳》第二折:“休置俺这等掂梢折本的赔钱货,则守恁那远害全身的安乐窝。”

  • 哀哀父母

    哀哀父母[ āi āi fù mǔ ]

    解释:可哀呀可哀,我的父母啊!原指古时在暴政下人民终年在外服劳役,对父母病痛、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。

    出处:《诗经·小雅·蓼莪》:“蓼蓼者莪,匪莪伊蒿,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。”

  • 哀梨蒸食

    哀梨蒸食[ āi lí zhēng shí ]

    解释:将哀梨蒸着吃。比喻不识货。糊里糊涂地糟蹋好东西。

    出处: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轻诋》:“桓南郡每见人不快,辄嗔曰:‘君得哀家梨,当复不蒸食不?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