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生之德相关查询

好生之德成语接龙

  1. 德才兼备:德:品德;才:才能;备:具备。既有好的思想品质,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。
  2. 德薄才疏:薄:浅;疏:空虚。品行和才能都很差。常作谦辞。
  3. 德高望重:德:品德;望:声望。道德高尚,名望很大。
  4. 德薄能鲜:鲜:少。德行浅薄,才能不足(表示自谦的话)。
  5. 德言容功:德:妇德,品德。言:言辞。容:容貌。功:女红(旧指女子所做的针线活)。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应具备的品德。
  6. 德艺双馨:形容一个人的德行和艺术(技艺)都具有良好的声誉。一般指从事艺术的人。
  7. 德音莫违:德音:善言;莫违:不要违背。别人的好话不要不听。
  8. 德本财末:指治国平天下,德为根本,财由德致,故理财为末。
  9. 德薄才鲜:自谦道德修养不足,才能薄弱。
  10. 德隆望重:犹言德高望重。
  11. 德隆望尊:犹言德高望重。同“德隆望重”。
  12. 德配天地:指道德可与天地匹配。极言道德之高尚盛大。
  13. 德浅行薄:行:德行、品行。指品德、操行浅薄。
  14. 德容兼备:德容:指女子的品德和容貌。兼备:都具备。品德和容貌都非常好。
  15. 德胜头迴:德,通“得”。迴,同“回”。宋明话本、通俗小说的引首。
  16. 德容言功: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应具备的品德。
  17. 德言工貌:指妇德、妇言、妇容、妇功。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具备的四种德。
  18. 德胜头回:德,通“得”。回,同“回”。宋明话本、通俗小说的引首。
  19. 德言工容: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应具备的品德。
  20. 德洋恩普:指德泽优渥普及。
  21. 德輶如毛:德轻得象羽毛一样。指施行仁德并不困难,而在于其志向有否。
  22. 德輶如羽:指施行仁德并不困难,而在于其志向有否。同“德輶如毛”。
  23. 德尊望重:犹言德高望重。
  24. 德重恩弘:重:崇高、深厚;弘:通“宏”,大。道德高尚,恩惠广大。形容普施恩德。

好生之德的意思好生:爱惜生灵。指有爱惜生灵,不事杀戮的品德。

好生之德类似的成语

  • 丰功茂德

    丰功茂德[ fēng gōng mào dé ]

    解释:巨大的功勋,隆盛的德泽。

    出处:南朝·梁·裴子野《宋略总论》:“江东以来,有国有家,丰功茂德,未有如斯之盛者。”

  • 丰功硕德

    丰功硕德[ fēng gōng shuò dé ]

    解释:巨大的功勋,隆盛的德泽。同“丰功茂德”。

    出处:元·王恽《淇州创建故周府君祠碑铭》:“其丰功硕德,具载墓碑,兹不复云。”

  • 改恶向善

    改恶向善[ gǎi è xiàng shàn ]

    解释:指不再做恶,重新做好人。

    出处:明·无名氏《齐天大圣》第四折:“尊上帝好生之德,再休题妄想贪嗔,从今改恶向善,朝上帝礼拜三清。”

  • 感恩戴德

    感恩戴德[ gǎn ēn dài dé ]

    解释:戴:尊奉,推崇。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。

    出处:《三国志·吴志·骆统传》:“今皆感恩戴义,怀欲报之心。”

  • 遗簪堕履

    遗簪堕履[ yí zān duò lǚ ]

    解释:比喻旧物或故情。同“遗簪坠屦”。

    出处:唐·张说《让右丞相第二表》:“臣幸沐遗簪堕履之恩,好生养志之德。”唐·罗隐《得宣州窦尚书书因投寄》诗之二:“遗簪堕履应留念,门客如今只下僚。”

  • 爱人以德

    爱人以德[ ài rén yǐ dé ]

    解释:德:德行。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。

    出处: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君子之爱人也以德,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。”

  • 蔓引株连

    蔓引株连[ màn yǐn zhū lián ]

    解释:蔓:蔓生植物的根茎。顺着蔓寻根。比喻一网打尽

    出处:清·陶贞怀《天雨花》第八回:“御史等体上天好生之德,也不须蔓引株连了。”

  • 遗簪堕屦

    遗簪堕屦[ yí zān duò jù ]

    解释:簪:针形首饰;屦:鞋。掉落的簪和鞋子,比喻旧物或故情。指不忘旧友

    出处:唐·张说《让右丞相第二表》:“臣幸沐遗簪堕屦之恩,好生养志之德。”

  • 哀哀父母

    哀哀父母[ āi āi fù mǔ ]

    解释:可哀呀可哀,我的父母啊!原指古时在暴政下人民终年在外服劳役,对父母病痛、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。

    出处:《诗经·小雅·蓼莪》:“蓼蓼者莪,匪莪伊蒿,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。”

  • 哀梨蒸食

    哀梨蒸食[ āi lí zhēng shí ]

    解释:将哀梨蒸着吃。比喻不识货。糊里糊涂地糟蹋好东西。

    出处: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轻诋》:“桓南郡每见人不快,辄嗔曰:‘君得哀家梨,当复不蒸食不?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