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拼   音

    [ bàn chóu bù nà ]
  • 释   义

    比喻一点办法也没有。

  • 出   处

    元·李文蔚《燕青博鱼》第一折:“往常时我习武艺学兵法,到如今半筹也不纳。”

  • 例   句

    万骑交驰,两军相见,咱手里半筹不纳。(元·朱凯《昊天塔》第二折)

  • 近义词

    一筹莫展

  • 反义词

    足智多谋

  • 用   法

    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指一点办法都想不出

  • 繁   体

    半籌不納

半筹不纳相关查询

半筹不纳成语接龙

  1. 纳屦踵决:纳:穿;屦:鞋;踵:脚后跟;决:破裂。穿上鞋子,破了后跟。形容衣着褴褛。
  2. 纳贡称臣:缴纳贡品,自称为臣下。后来也用以比喻心悦诚服,甘拜下风。
  3. 纳垢藏污:垢、污:肮脏的东西。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。
  4. 纳谏如流:纳:采纳,接受;谏:旧指规劝君主或尊长,使改正错误;如流:迅速。接受劝谏就像流水那样自然。形容非常乐意听取别人意见。
  5. 纳履决踵:纳:穿;履:鞋;决:破裂;踵:脚后跟。穿鞋而后跟即破。比喻穷困、窘迫。
  6. 纳士招贤:招:招收;贤:有德有才的人;纳:接受;士:指读书人。招收贤士,接纳书生。指网罗人才。
  7. 纳新吐故:原指人呼吸时,吐出浊气,吸进新鲜空气。现多用来比喻扬弃旧的、不好的,吸收新的,好的。
  8. 纳履踵决:纳:穿;履:鞋;踵:脚后跟;决:破裂。提上鞋,鞋的脚后跟处却破裂。形容处境困难。
  9. 纳污含垢:纳:接受;垢:污秽。包藏容纳污秽的东西
  10. 纳污藏秽:纳:容纳;秽:肮脏,污秽。包藏容纳污浊肮脏的东西。比喻包容坏人坏事
  11. 纳污藏疾:纳:接受;疾:弊病,缺点。包藏容纳罪过缺失
  12. 纳污藏垢:纳:容纳;垢:污秽。比喻包容坏人坏事
  13. 纳头便拜:纳头;低头。一见面就低头行下拜礼。形容人谦虚有礼貌
  14. 纳奇录异:纳:接纳;录:录用。接纳录用有奇异才能的人
  15. 纳忠效信:纳;献纳;效:献出。献出忠心和诤言

半筹不纳的意思比喻一点办法也没有。

半筹不纳类似的成语

  • 拿班作势

    拿班作势[ ná bān zuò shì ]

    解释:装模作样。

    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23回:“凤姐见他素日不大拿班作势的,便依允了。”

  • 拿腔作势

    拿腔作势[ ná qiāng zuò shì ]

    解释:装模作样。

    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十二五回:“那贾环便来到王夫人炕上坐着,命人点了蜡烛,拿腔作势的抄写。”

  • 拿三搬四

    拿三搬四[ ná sān bān sì ]

    解释:比喻不服从调派。

    出处: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62回:“倘或那件孔雀褂子襟再烧了窟窿,你去了,谁能以补呢?你倒别和我拿三搬四的。”

  • 山容海纳

    山容海纳[ shān róng hǎi nà ]

    解释:形容胸怀宽广,能象山谷和大海一样容物。

    出处:唐·欧阳詹《送张尚书书》:“以尚书山容海纳,则自断于胸襟矣,岂在攸攸八行尺牍进退于人乎?”

  • 言从计纳

    言从计纳[ yán cóng jì nà ]

    解释:讲的话、出的主意,都听从采纳。

    出处:汉·蔡邕《司空临晋侯杨公碑》:“及其所以匡辅本朝,忠言嘉谋,造膝危辞,当事而行,言从计纳。”

  • 闭门不纳

    闭门不纳[ bì mén bù nà ]

    解释:纳:入,进来。关上门不让人进来。

    出处:明·余继登《典故纪闻》卷十四:“欲入城则闭门不纳,将入山则又与贼遇。”

  • 格格不纳

    格格不纳[ gē gē bù nà ]

    解释:指难以接受。

    出处:清·昭槤《啸亭杂录·诗文涩体》:“其《新唐书》好用僻字涩句,以矜其博,使人读之,胸臆间格格不纳,殊不爽朗。”

  • 深文周纳

    深文周纳[ shēn wén zhōu nà ]

    解释:周纳:罗织罪名。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,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。也指不根据事实,牵强附会地给人硬加罪名。

    出处: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与赵禹共定诸律令,务在深文。”《汉书·路温舒传》:“上奏畏却,则锻炼而周纳之。”

  • 哀哀父母

    哀哀父母[ āi āi fù mǔ ]

    解释:可哀呀可哀,我的父母啊!原指古时在暴政下人民终年在外服劳役,对父母病痛、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。

    出处:《诗经·小雅·蓼莪》:“蓼蓼者莪,匪莪伊蒿,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。”

  • 哀梨蒸食

    哀梨蒸食[ āi lí zhēng shí ]

    解释:将哀梨蒸着吃。比喻不识货。糊里糊涂地糟蹋好东西。

    出处: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轻诋》:“桓南郡每见人不快,辄嗔曰:‘君得哀家梨,当复不蒸食不?’”